回民过年是哪天(-中华民族欢庆春节之回族篇)
虎岁刚饮祝捷酒,虎年又放报春花。在这欢乐的日子里,我们又迎来了本期的民族团结进步之声。春节怎么过,春节如何过,各地方有各地方的习俗,各民族也有着各民族的传统,我们丽江有11个世居民族,那他们都是怎样过春节的呢,本期的节目里,我们邀请到了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一起来和我们分享他们回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本期嘉宾:古城区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文康(回族)
1、扫尘
春节前两周,先要打扫卫生。清洁第一永远是回族特色。一般回族人家都喜欢种花草,经济好的人家会大动干戈装修房间。总之,一定要在春节前将房间收拾整洁一番。

2、置办年货

采购物品:包括牛羊肉(住在农村的回族人家会有宰牛羊的习惯)、鱼、枣、鸡蛋、苹果、糖果、新衣服等。苹果寓意平安,糖寓意生活甜蜜。鱼寓意富裕。枣寓意长久幸福。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要更换穿新衣服寓意从新开始,希望来年有好兆头。


3、春节习俗
回族过春节的意义在于只是把它当做与亲朋好友团聚的节日。

回族爱吃油炸食品,这个节日缺不了“油香”。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挨家送,图个吉利,但凡是送给汉族朋友就得把“油香”不光是油香还有炸撒子、麻花、萨麻撒……各式各样的油炸食品,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回族过年的习俗,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在回族过年的习俗中,这一天要把素日里喜欢搬弄是非的小人的“嘴”捏上。端上热腾腾的饺子,打开预先做好的腊八醋,一家人团坐在桌前,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孩子们却对桌上摆的各种零食更感兴趣,果壳可以随便扔满一地,三十晚上不能扫,在回族过年的习俗里,回族管它叫“踩碎(岁)”。

大年初一时,家人就端上一盘热气腾腾的卤面,初二时必须吃饺子,滑溜溜的饺子皮,咬上一口那种鲜嫩可口的味道让人赞叹!吃完以后我们边看电视边吃瓜子、花生……把吃完的各种果壳不能扫,丢在地上,然后再用叫脚踩踩表示岁岁(碎碎)平安。

回族过年的习俗中,他们的饮食事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

回族过年的习俗,禁食猪、血液、自死动物等不洁之物和酒。其中禁食猪为最严格。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瓣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

回族是一个奉行守正自洁,诚实宽恕,讲求为人正直,诚实做人,尊敬长者,在经济活动中恪守公平买卖,合法经营,反对以强凌弱,提倡遵纪守法,禁止犯罪作恶,把饮酒、吸毒、等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持家节俭,讲究卫生,团结互助,和衷共济的民族。现在,随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之间不断的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也跟着我们全中国人民一起,过起了的春节,这也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的那句话:“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体。
(一)访谈法的概念 访谈就是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式. 所谓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以口头的形式,根据受访者的答案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
虻虫又称牛蜢,牛虻,牛蚊子,中华虻、白斑虻、灰虻。属虻科昆虫,喜爱舐吸家畜血液,遍布全国各地。 虻虫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在恒温环境下,20多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虻虫体长13~17毫米,黄绿色。复眼大型,无细毛,中部有1条细窄的黑色横带。额黄色或略带浅灰;头顶被有短毛。触角黄色
成语词典> 月夕花晨【成语】:月夕花晨【拼音】:yuè xī huā chén【简拼】:yxhc【解释】:借指良辰美景。【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程为人风雅绝伦,议论潇洒,李悦焉。越日折柬酬之,欢笑益洽。从此月夕花晨,未尝不相共也。”【示例】:奴家姓刘……只因父母早亡,流落在烟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看似写生机勃勃的柳树,实际上是通过赞美柳树,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咏柳古诗原文及翻译【原文】:《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注释】: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