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冥节指的是什么(“三冥节”祭祖(清明、中元、十月朔))
三冥节即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朔,此三个节日的共同特点就是祭祀祖先。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惟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在每年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前后,按农历,则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依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妄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认为清明是蚕事的开始。
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约在阳历四月四日左右,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扫墓的习俗古已有之,早在西周,对扫墓就已经十分重视,《周礼·春官·冢人》云:“凡祭墓,为尸。”为尸就是设立牌位的意思。古人把墓祭看得很重,认为是追思祖先的一种方式。除寒食节外,秦汉时还以晦、望、要二十四节气、伏、社、腊日供饭祭墓。
唐代,寒食节祭祖成为定制。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将寒食节墓祭编人五机礼,永为常式,唐代寒食节墓祭风俗在唐诗中多有反映。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徙散行人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纹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由于日期接近,清明也开始出现扫基的习俗。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在宋代,从寒食到清明这几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及至明代,寒食节逐渐并入清明节,扫基便成为清明节主要风俗事项之一。嘉婧安徽《池州府志》记载:“清明扫基: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墓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标其上,俊余而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在茔地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不一样。所以条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禁祖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做“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献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本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脾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有烧纸、冥钞、金银箔叠成的元宝等。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画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崇”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同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主尚有后人。祭罢,人们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进行娱乐活动,从而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又洋溢着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经常有女生说男生是“大猪蹄子”,意思就是埋怨男生不够懂得她们的心。其实,在现实的感情中,多数男生的情商相对比女生低,不懂女生的心思,追起女生来就很吃力。什么是高情商呢?我举个例子。女生:刚才在地铁上,有个男生向我搭讪。第一个男生回答:现在的男生真大胆,看见漂亮女生就想搭讪。第二个男生回答:下次别被我
近几年来,多肉类植物风靡了整个花卉市场,除了那些普通的品种之外,还有很多珍贵的品种。比如像银冠玉,万象锦,以及白皮月界等等,这些都是多肉植物中的珍品,每一种的价格都十分昂贵,有的售价几百元,有的售价几千元,甚至还有的卖到了上万元的天价。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位主角,它同样是一个珍贵的多肉品种,学名叫做
前言由于影视作品等影响,万般佛法只被人熟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言至于此也尽是调侃,仿佛人们日常喝酒聊天时调侃的话语。受限于字面意思,很多人都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绝世佳人红粉骷髅,似乎是在劝人不要沉迷女色,但似乎细细观之,佛学经典出这般粗浅话语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这部话语最早出自于《心经》,全
(一)访谈法的概念 访谈就是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活动.访谈是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或者说"建构")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式. 所谓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以口头的形式,根据受访者的答案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