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人物简介

布列松简介:一位大师的传奇人生

作者:禧哥摄影 2024-11-26 10:30:53

有位世界级摄影大师,出生于法国,在他成名之前也和我们一样,拍拍可爱的宠物,自己的家人、朋友,生活日常,直到有一天他闯开了摄影圣殿的大门,成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马格南图片社创始人以后,他的作品就不同凡响,他就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布列松

布列松,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学习摄影,并结识了一些摄影家,从此有了献身摄影艺术的信念。为了实现他的信念,他做到了四点:


01.浪迹天涯,记录世界重大事件

布列松用他小巧的35毫米莱卡走遍了全世界,见证了20世纪重大事件,从西班牙内战到德国占领法国、印度的分裂、中国革命、1968年法国学生起义等。

法国

1944年到1945年,在法国参加一个专业摄影师群体,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揭露法西斯罪行,拍摄记录了巴黎人民欢庆解放的情景。

1948年,前往印度拍摄甘地葬礼,所摄甘地之死组照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奖。


“冷战”时期,由于苏联和美国都不喜欢印度,巴基斯坦就成为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新宠。1948年5月,巴基斯坦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更支持巴基斯坦。印度当时坚持“独立不结盟”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布列松在结束印度拍摄后,到巴基斯坦进行采访。

布鲁塞尔

1954年,他获准到前苏联进行采访,所摄照片获海外新闻俱乐部年度最佳报道奖。


1965年8月,印度与巴吉斯坦围绕克什米尔邦的归属问题发生了克什米尔战争。布列松再度去印度采访,时长达六个月。随后又到日本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采访。


布列松正是关注世界热点,报道世界热点,才奠定了“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地位。


02.高度概括,创立 “决定性瞬间”

1952年,布列松结集出版摄影画册——《决定性瞬间》,书中在阐释“决定性瞬间”的含义时,布列松说:“对我来说,摄影这种在几分之一秒内发生的事,是对某一事件互为表里的两个部分同时辨识的过程,事件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外在方面,又透过影像形式的精确组织,把意义确当地表现出来。”

玛丽莲.梦露 布列松

也就是说,在摄影时要着力将事物的形式与内容、时间与空间,这几个不同方面恰到好处地同时呈现出来。


这对摄影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美学标准,同时也展示了他本人把握世界的充分自信。

跳跃的男子 布列松

有意思的是,《决定性瞬间》在出法文版时,书名叫《偷偷摸摸拍到的照片》,后来在出英文版的时候,编辑从布列松引用的一位宗教人士的话中得到灵感,将书名改为《决定性瞬间》。我要为这位编辑叫好,书名既精炼又提纲挈领,还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此书出版后,“决定性瞬间”一词声名远播,为后来摄影者所推崇和遵循,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是布列松本人的代名词,布列松顺理成章地戴上了“现代新闻摄影之父”的桂冠。


03.审时度势,创建“马格南图片社”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开,报道摄影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摄影图片成了一个以报纸、杂志为主要传播途径的重要信息媒介。战后,图片传播的需求更大,一些在战争报道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与人脉的摄影家开始考虑采用一种新型的图片生产与流通方式。

男孩 布列松

1947年春,布列松与罗伯特·卡帕(匈牙利)、乔治·罗杰(英国)、大卫·西蒙(波兰)4个摄影家加上另3位合作者,各自拿出700美元作为股东,创办了马格南图片社。


马格南图片社,以“建立一个不受杂志社与出版社的控制与盘剥,而由摄影家自己主动地判断题材的价值并加以表现,在经营上也由摄影家自己掌握的新型图片社”为宗旨。因此,在创办后很快吸引了许多一流报道摄影家的加入。


布列松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马格南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柏林墙边(1962)

马格南图片社,直至现在依然受到世界摄影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摄影家以能加入马格南图片社为荣和自豪。


张乾琦是唯一一位华裔“马格南图片社”成员。张乾琦1961年出生于台中县乌日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那年全家搬入台中市,后在台北上大学,再后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读研,现居纽约。


04“两个中国”,成为友好使者

布列松先后两次来到中国。

1949年国民党空军轰炸了上海 布列松

第一次是1948年到1949年。那一次,他在中国呆了一年。前半年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后半年在新中国诞生之初,他客观地记录了当时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1948年12月,北平的茶馆。

1948年12月,北平(北京)已经处于重重包围之中,布列松用镜头表现了老百姓泰然自若的生活状态。

1948年,上海

1949年,在上海他拍摄了人们挤在银行门口,疯狂地抢购黄金;在北京,他用对比的手法拍摄了一幅贫富悬殊的照片——富态的老板与辛劳雇工;在南京,他抓拍到了一位男孩愁容满面地挤在买米的长队里的照片,反映了中国人的悲惨和苦难。

苦难的眼睛(1948,南京

1955年,布列松将自己在中国拍摄的照片编辑成册,名字叫《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画册里的照片,记录了中国在变革中的历史瞬间,成为十分珍贵的文献。


第二次是在1958年至1959年间,这次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布列松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中国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采访,所拍照片获1960年度最佳报道奖。

1948年12月,北京太庙,晨练的人们。

此次来访,拍摄了大量的有关新中国的纪实照片,广受西方读者的欢迎。照片中人们的精神状态与十年前相比截然不同。


但部分照片,也留下话柄。比如,文革中有人说《最后的太监》,是“丑化”中国的照片,因此,布列松成为牛鬼蛇神,被大肆批判。

1948年12月,北平,大清最后的太监。布列松

拨乱反正后的2003年7月,摄影家李振盛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期间,拜访了94岁高龄的布列松与夫人马丁•弗兰克。


李振盛称赞布列松:“您是当今中国摄影界倍受尊敬的国际摄影大师。”布列松惊人地用中文说:“不客气!”


05厌恶被摄,成为大师怪癖

作为一名世界摄影大师,布列松跑遍了世界各地,“偷偷摸摸”拍摄了成千上万人的形象。但是厌恶被摄,对个人隐私异常重视,很少有他个人的照片留存于世。

1975年当他接受牛津大学荣誉学位时,为了避免被拍,他居然用一张白纸遮着自己的脸。布列松解释说,并非纯粹怕被拍,而是由于自己出名后感到非常惭讳。


为了避免别人的“偷拍”,他常常把头上的鸭舌帽沿拉得很低。有一次,一位女摄影师准备抢拍他时,他一扭头干脆将屁股对着镜头。


他的意愿似乎是,永远躲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描绘和刻画芸芸众生。

布列松不让拍照的“怪僻”广为流传,但是对中国摄影家却格外大方。还是2003年7月,李振盛的那次会面。当布列松与李振盛谈兴正浓时,布列松的夫人提示说:“为什么还不赶紧拍照?”李的翻译抄起相机准备拍摄时,这位从不让别人拍照的“怪老头”竟拍着李振盛的手说:“你是摄影家,还是你来吧!”老人不时变换着动作,做出各种表情,偶尔冲着镜头发出吼叫声,模仿“丘吉尔愤怒状”……


布列松是世界摄影史上的一道门,是走上摄影之路者都必须要经过的一道门。你是否顺利通过了,没有的话,祝你早日通过。

相关推荐

《中国式关系》电视剧正在热播中,该剧是直面官场商海百态,剖析人情关系,现在已经更新30集,即将要大结局,剧中的老年公寓项目的归属要等到收官才知道,很多网友对沈运引起了关注,剧中赵立新饰演沈运原本是马国梁的下属,却被他抢妻夺位,逼迫马国梁辞职,让网友想知道中国式关系沈运的结局是什么?中国式关系电视剧大

内存有多重要? 在玩游戏的时候,你们就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比如说你的内存只有4GB,但是游戏有将近6G的数据,结果就是处理器和内存条无法顺利交换数据,拖慢整个系统运行速度,游戏卡成定格动画!内存和CPU之间的交流! 电脑在运行程序的时候,是需要提取数据处理的。而CPU要处理数据的话,就需要先把运算的

学习类知识是智慧的火炬。读一书,增一智。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01光的直线传播1、透镜(1)凸透镜:①定义:中间厚,边缘薄叫做凸透镜。②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③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到凸透镜上,其折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④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实焦点,简称焦点。(2)凹透镜:①定义: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