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宪法在哪次会议设立?新中国首部宪法这样诞生!
1954年,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953年年底,毛泽东一行乘专列离京,前往杭州起草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在列车上,毛泽东曾对随行人员说:“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由于起草宪法的人员都是环西湖而居,所以也有一种说法,把“五四宪法”草案称为“西湖稿”。
为了做好“立国安邦”这件大事,毛泽东和起草小组一头钻进了宪法堆里,阅读、钻研各国宪法。中国的宪法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毛泽东着重研究了1918年苏俄宪法和1936年苏联宪法以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宪法。据起草小组成员胡乔木的回忆,毛泽东对宪法起草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工作紧张而详细。起草一事计划在1954年1月31日完成宪法草案初稿,随即送中央各同志阅看。接下来的时间要落实讨论、修正等工作,并交全国人民讨论,争取在9月间根据人民意见做出必要的修正后即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最后通过。
虽然在起草过程中困难重重,反反复复,几易其稿,但毛泽东仍主张坚持实事求是、简单明了。在毛泽东看来,新中国在许多方面还欠缺经验。宪法写得简单明了是有好处的。等日后经验丰富之时,可以再制定更详细的宪法。子法可以根据情况多制定一些。作为母法的宪法,就不要随便变更、修改,否则会有影响。毛泽东说,“除总纲外,其他各章都写得比较简单。文字尽量通俗易懂,便于群众了解和掌握。”
1954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宪法草案的决议,要求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立即在人民群众中组织关于宪法草案的讨论,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提出修改意见。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社论号召开展广泛讨论。一场轰轰烈烈的宪法草案讨论随即遍及全国。“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一时变成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人民的宪法”由此诞生。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中国人民终于有了一部代表自身权益,遵循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著名党史专家逄先知曾撰文指出“五四宪法”在内容和结构上有几个鲜明特点。它真正从法律上保证实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保证发展国家的民主化,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同时,“五四宪法”也是对《共同纲领》的发展。这部宪法通俗易懂,文字简明。
怎样才是正确的楷书?怎样才是成功的楷书?怎样的楷书有流动性?让你更好的去学习行书新楷就要学会在楷书学习、练习写楷书的时候,每一个笔画之间要有个呼应的笔试。比方写个我字,撇过来,这个过来之后粗尖,再从这边带过来一横,是走这么一个路径,一横写完是从这边带上去的,竖勾,一压一提,再带上去,斜勾,撇点。所以
全国服装的统一号型所说的“号”,是指人身高的厘米数,它影响到的部位是衣长、袖长、裤长;所说的“型”,指的是人的体围厘米数,它影响的部位是腰围、臀围。一个人只能使用同一个“号”,而不能使用同一个“型”,因为上衣和裤子的“型”必须分开使用。例如:你身高170厘米,基本胸围为88厘米,基本腰围为73厘米,
初中物理在初二上学期比较简单:内容偏感性。到了下学期压强这一章公式突然增加,且有二个压强公式同学们往往容易搞混淆,下面就带大家区分一下:(1)压力产生的压强:p=F/S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适应用于所有压力产生的压强。(2)液体内部的压强p=ρgh。通过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液
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理解就是凡是属于法律范畴,即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非法律范畴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都可以认为是规范性文件。狭义理解就是凡是属于非法律范畴以外的